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陈便宜疏 唐 · 杨相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
臣闻贾生之言曰。
人君之于天下。
犹今人置器。
置之安处则安。
危处则危。
是国之安危。
政之理乱。
亦由乎陛下所置。
甚易为也。
今陛下以命代之主。
率易为之资。
握黎元之命。
包宇宙之广。
尽系之于陛下。
陛下可不置之于安处乎。
书云。
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斯之谓矣。
陛下在黎人之上。
居万乘之重。
将欲为也。
天下已随之。
将所尚也。
天下已尚之。
然风俗之端。
邪正之首者。
皆从陛下所为也。
非徒风俗邪正所系。
亦祸福存亡在焉。
陛下取舍运为。
甚不可忽也。
臣不敢远徵古昔。
博引传记。
请以隋炀帝太宗文武皇帝言之。
炀帝文皇之资。
跻大宝之位。
兵加海外。
威震区中。
乃自恃其强。
不忧时政。
大纵骄欲。
恣成猜险。
所为不轨。
所行不顺。
忠正之义。
黜废贤良。
狎便佞之言。
昵爱邪僻。
荒淫酒色。
穷极绮丽。
兵戈不息。
调役非时。
奇技淫巧者率获登迁。
力边攘冠者皆愆财赏。
不恤人之疾苦。
不知政之理乱。
君臣阻隔。
上下相蒙。
虽制敕交行。
而声实舛谬。
言同尧舜
迹如桀纣
为行若是。
人何克从。
夫推心不诚。
欲人之附已。
恣恶内炽。
望俗之无邪。
犹却行追人。
向日避影。
孔子曰。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炀帝不节其欲。
而欲禁人之欲。
其可得乎。
故四海之风淫。
天下之情伪。
其人怨。
其俗荡。
贞髦摈逐。
奸逆竞驰。
皇纲紊而隙
祸衅滋而难作。
昔之有隋也。
今转为大唐
岂不以纵慝无厌。
危患不恤。
举天下之大。
一掷而弃之。
荒迷沈乱。
终不自觉。
要之覆灭。
死于人手。
为天下笑。
甚可痛哉。
诗云。
殷监不远。
在夏后之世。
谚云。
前车覆。
后车诫。
然则主社稷承宗者。
可不极思虑深勖励乎。
夫昏主即圣君之资。
乱邦为开国之始。
是用集我昌运。
太宗以圣德英武。
雄才睿略。
扫除昏虐。
大济生人。
叱咤而四维更张。
指麾而六合复正。
其知人任使。
尽得其才。
或取诸俘虏雠敌。
并推怀而用之。
意豁如也。
房玄龄识之于月品。
尉迟敬德狎之而不疑。
李靖以优礼。
此天下之智谋。
所以得输其赤心。
天下之劲勇。
所以得尽其死力也。
帝业既就。
寰中已安。
后武先文。
励精为理。
尧舜之道。
想致羲皇之俗。
礼贤之馆。
置十八学士。
听朝之后。
覃思典坟。
周通百家。
乐而忘倦。
所谓武以得之。
文以守之。
王臧否。
安危成败。
政刑理乱。
风雨兴衰。
皆鉴于前古。
比之明镜。
故以书籍为古镜。
魏徵为人镜。
见善则行之。
不善则去之。
闻直言则欣然受纳。
得一士则喜见于朝。
谄谀便媚者不得臻于前。
梗正贞贤者从容于左右矣。
贞观之际。
太平俗洽。
官人得材。
功赏必实。
刑不谬及。
礼无愆度。
于时天下晏如。
遗粮在亩。
盛德洽于人心。
而祥风游乎海内矣。
太宗之明懿聪达。
虚心治道。
与天下贞臣正士。
同心戮力。
岂能致于此乎。
初东巡。
以供奉不精而有罚。
既到雒邑
又理隋之旧宫。
颇趣游畋。
或见可欲。
魏徵骤谏。
太宗欣然罢之曰。
非公无此语也。
自是节欲向道。
思愆纳正。
用斯而言。
则圣人之情。
不必无欲也。
且物悬于外。
情动于中。
情之动中。
则无穷也。
物之衒外。
则不极也。
以不极之物。
衒无穷之情。
动而不为之节制。
虽有圣智。
亦安得致升平之事乎。
太宗之情。
非无欲也。
拟致升平之资。
故樽节维持之耳。
往以隋人失御。
天命有归。
而始终经纶。
斯亦勤矣。
首建大义。
提三尺。
安八纮。
创万代。
立社稷。
传子孙。
位已重矣。
功已大矣。
亦安得不思盈满之诫。
而捡嗜欲之情乎。
太宗之于崇台邃宇。
非不爱之。
惜人力也。
宝衣玉石。
非不美之。
节人财也。
妍倡绝艳。
非不乐之。
妨听政也。
犬马畋猎。
非不好之。
荡心意也。
此数者。
皆能栽抑之。
是使人之赋敛也轻。
岁之调役也寡。
举人之利甚博。
资国之用不费。
国用不费。
人利是丰。
则不言而礼让自清净。
而仁义大洽。
非徒太宗之为理若是。
古之明王圣主。
曷不繇兹道乎。
臣历观有国有家。
莫不以骄矜放纵而灭。
畏慎谦恪而兴。
然鲜蹈兴平之衢。
多遵覆灭之路者何也。
实以在既安之日。
则忘兢畏。
及危逼之势。
始思悔咎。
徒成追恨。
亦何补乎。
臣诚以人主之在深宫。
安平之日。
若能先虑危难。
以自悔勖。
去不经之道。
防可欲之原。
务任贤之规。
除轻暴之迹。
则履万有必安之途。
而无颠蹶覆辱之患矣。
行之甚易。
在人主为之。
臣所以举隋氏纵欲而亡。
太宗抑欲而昌。
愿陛下详择。
今天下皆拭目而视。
倾耳而听。
欲望陛下兢兢业业。
以致太平也。
臣诚以为宜效太宗
去邪佞之士。
进忠贤之人。
与之讨论诗书。
谈议得失。
以见先古之成败。
以较当今之可否。
行其所长。
弃其不善。
如此则朝廷无僻谬。
国政必清平矣。
臣又闻书籍所载。
美恶具存。
采其陈迹。
为之鉴诫。
陶然其中。
甚足乐也。
亦何必穷逐声色。
巡游罔倦。
不务诗书之乐乎。
非独妨于政理。
徒劳弃日矣。
往者太宗尝敕魏徵作偫书理要五十篇。
大论得失。
臣诚请陛下温凊閒暇。
以时观览其书。
虽简略不备。
亦足以见忠臣之谠言。
知经国之要会矣。
夫古之人主。
莫不委任忠正
广务才贤。
而保正全忠者稀。
倾侧向背者众。
非缘人主知其不忠不正而用之也。
盖似正而非正。
似忠而不忠。
深心以藏邪。
厚貌而难测耳。
所以尝患谬用之。
而不辨其真实也。
且非忠正
尚不辨其真实。
况实忠正
岂得知而信任乎。
故有独行而见疏。
有怀忠而受谗矣。
此先古帝王
迷惑错误。
以不忠为忠。
以贤为不贤。
率皆十八九也。
书曰。
知人则哲。
难之。
非夫圣王明主。
则不能知也。
今陛下聪明在位。
庆祚方远。
若欲任人择士。
取致太平。
必宜先辨忠贤。
以别邪佞。
若忠贤既辨。
邪佞不杂。
正人为之羽翼。
邪人不造其间。
则有仁义道德。
行于四方。
而无谄谀倾巧。
以乱陛下也。
且忠贤邪佞。
虽有难知。
今以陛下明悟神聪。
孜孜选用。
更垂之以睿鉴。
又加之以密察。
岂有不知之者乎。
然其审察之宜。
可以意测。
可以情恕矣。
以意测者。
测邪佞之臣也。
以情恕者。
恕忠贤之臣也。
夫忠不似佞。
佞则似忠。
请陛下测之恕之。
则可知也。
臣闻人之性分。
不可转移。
邪佞忠贤。
各有所趣。
顺道违俗。
忠贤也。
违道顺俗。
邪佞也。
若言之咈耳。
行之忤心。
动繇先王之
事极终始之虑。
志惟安国卫主者。
忠贤之所为也。
故雅质而不佞。
勤诚而取容。
务正而抗节。
人主闻之。
固将疏远之矣。
此真忠贤之臣也。
陛下可不恕而用之乎。
顺欲从旨。
甘言美饰。
不繇先圣之
思乱国家之政。
务于要利以惑主者。
邪佞之所为也。
故发小惠以贾信。
忘大义而苟合。
权宠势而挟威。
伺愉悦而争媚。
人主见之。
固将亲近之矣。
此真邪佞之臣也。
陛下可不测而去之乎。
大率人君皆恶其臣忤心。
而欲人之顺已。
贤臣正直。
安得不忤心乎。
邪臣谄诈。
安得不顺已乎。
故积忤生憎。
祸之路也。
积顺爱。
福之门也。
此邪佞所以常亲而宠。
贤臣所以尝疏而辱也。
古帝王使臣佐者。
曷不多论此弊乎。
陛下诚能反是而求之。
精心而察之。
爱其所忤。
而收忠贤。
憎其所顺。
而去邪佞。
则天下之忠正
可以比肩重足。
天下之太平。
可以千秋万岁。
太宗之政化复行。
尧舜之淳风日用矣。
此愚臣所以请陛下审察忠佞。
测之恕之之术也。
国家自垂拱以后。
至于近年。
寇贼屡兴。
兵革数动。
边师溃丧。
日费滋多。
加以观寺修营。
锡赉繁数。
郡县之吏。
未息侵渔。
寰区之氓。
率尽周馑。
官班冗赘。
淫费频烦。
近者人献直言。
时有切谏。
徒闻谠议。
竟不施行。
至于营造。
未甚休息。
是使国储不足。
人畜久空。
俗弊之繇。
其来已渐。
又制敕甚重。
奸非莫惩。
节限虽多。
逾越极众。
孤羁寡援者小罪必罚。
货赂朋党者大愆不绳。
听断之狱不审。
寰中之罪未肃也。
夫法贵简而能禁。
罚宜轻而必行。
陛下方兴崇至德。
大布新政
譬琴之不理。
宜在更张。
路之不平。
终当徙辙。
若不改创而求理。
安扬汤以止沸。
不可得也。
臣请不如除去碎密。
不察小过。
小过不察。
则无烦苛。
大罪不漏。
则止奸慝。
使简而难犯。
宽而能制。
此所谓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矣。
然后停不急之务。
渐无为之理。
休罢造作。
节减输赋。
息徭役。
除赘官。
绝吏之侵渔。
复人之本业。
斯则人安而俗富也。
俗富则国富。
人安则国安。
所谓理术无他。
惟此而已矣。
冬华一夜霜 宋末元初 · 陈普
 押阳韵
天地生万物,节度各有常。
毫发不可乱,奉时以行藏。
不惟寡悔吝,尤可免折伤。
倘不如所受,一一皆自戕。
今年初冬月,造物如不详。
阴阳忽倒植,连朝状春光。
无知桃李辈,定序忽迷忘。
点缀老枝上,纷纷发出狂。
一桂为倡首,弹冠起群芳。
思作霞燥,亦拟雪香。
西蜀亦不远,得无欺海棠
洛阳近咫尺,能不动花王。
冻蜂与寒蝶,入秋皆死僵。
向令当此日,鼓舞又一场。
安知理自在,此事无久长。
一夕天地正,严风动昏黄。
吹起四泽水,结为万瓦霜。
凌晨为著目,憔悴不可当。
萎形与死状,贻笑于大方。
古来此事多,青史长相望。
惟有知道者,进退不狂扬。
有莘必三聘,幡然始就汤。
草庐亦三顾,然后起南阳
万牛挽不至,粒饵岂足尝。
贾生一召至,未期在帝旁。
不知怒绛灌,一落千丈强。
孝文且如此,何况景武皇
申辕见汉武,席不煖客床。
昭昭万古监,赵绾王臧
当时蒲轮至,老稚皆腾骧。
焉知青云路,转眼成灾殃。
大抵天下事,进退贵审量。
欲速则不达,骤进祇取亡。
善人勿急合,善事有当防。
轻浮非君子,躁急最不祥。
骑虎作麒麟,驾鹗为凤凰。
九疑峰对面,盘谷且徜徉。
西汉杂论一 其十五 石奋恭谨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一
万石君石奋文学,恭谨,举无与比。
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轼焉。
郎中令王臧文学获罪皇太后
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后庆为齐相,齐国慕其家行,不治而齐国大治。
右《石传第十六》。
为善,若固有之,不以是近名,故人服也。
下宫门,式路马,礼也。
自汉以来,行之者少,或行之,犹非其诚。
舜禹行趋,人犹以为贱。
今世有一切腐儒,舍圣人之迹而为之。
庄子所谓「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独弦哀歌之徒,无补世治」。
岂但人不知化之,不笑议而嫉排之则可矣,肯慕而化之哉!
彼诚矫伪欺世,度圣人之事,皆己才智之所不能及,则宁盗其迹之易为者,以诳聋俗而不知察,故人皆以为贱。
之出于至诚恭谨,不知名之为可近,则此所以当世不谤,后人尊之。
不然,父子一切不知学问,徒廑廑不为过而已,何以隐然为汉忠臣孝子,古今仰之若此哉?